美货币政策转向影响世界石油市场
这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维也纳一座加油站拍摄的加油机。 记者 刘 杰摄 对于美联储4年来首次降息,市...
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世界瞩目。正如今日俄罗斯通讯社最近有篇报道评论的那样,中国两会所形成的政策、作出的决策将对世界产生直接、重大影响。
我是俄罗斯人,在华生活了20多年,我在中国乘坐过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出行方式的变迁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发展及其世界意义。
“从25小时到4小时”
1996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我,要从北京前往1000多公里外的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几经周折才买到一张火车硬座车票。当时我乘坐的那趟“绿皮车”行驶了25个小时。方便面是那个时代中国人长途出行的标配,但要穿过挤满乘客的过道到餐车去打一杯开水常常并不容易。
如今,乘坐“复兴号”高速列车完成同样的旅行只需要4个小时!途中乘客可以上网、给手机充电,甚至可以用手机点外卖。“复兴号”列车时速可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国家名片”。“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日常。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说,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5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13.6万公里增加到17.7万公里,新增机场容量4亿人次。
如今,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和世界级港口群。
中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令我印象深刻。中国强大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了人员出行便捷、商品高效流通。高速流动的中国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也给全球经济不断注入新动能。
“柏油路一直铺到了村口”
世界范围内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和公共交通服务。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看到在中国这个有着广袤农村地区的国家,过去五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5万公里,而且实现符合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
安徽省黟县西递村四面环山,外出打工曾是村民谋生的主要方式。如今,有着约千年历史的西递村入选世界旅游组织首批“最佳旅游乡村”。
前些年我和朋友随旅行团到西递村旅游。我们一行从北京出发,坐高铁到黄山市,然后乘坐大巴走高速。一路上都是宽敞平稳的柏油马路,可以多辆车并行。
我在村子里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在自己家门口摆了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这位老人告诉我:“自从有了公路,来村子的游客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
老人所说的公路是一条与高速公路网相连的柏油路。游客可以乘坐旅游大巴从城市直接来到村口。
如今,西递村80%以上的村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西递村从落后的村落转变为中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3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5万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乡村人口有4.9亿人。中国坚持交通先行,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投入,让贫困地区经济、民生“因路而兴”。
“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
我的一位朋友几乎每天都用外卖App给妻子点一份俄餐,而我则对意大利菜情有独钟。在今天的中国,想要品尝俄式红菜汤、番茄牛肉意面不仅容易,而且口感不逊于欧洲餐馆。这得益于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运来的地道食材。
两千年前,人们穿越草原沙漠,开辟了联通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搭建起一条贯通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小到美食、衣物,大到家电和汽车,越来越丰富的产品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运送到数千公里外的目的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中欧班列联通中国境内108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8个城市,累计开行6.5万列、发送604万标箱。此外,中国还开通了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300多条,海运服务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由中国航空公司经营的国际定期航线通航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邮政快递通达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原则,实施一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对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3.4%,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乌兹别克斯坦工商会驻华代表苏莱曼诺夫在接受我的同事采访时说,“一带一路”建设让更高效的运输物流和新的运输路线得以建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间中欧班列的开行,让乌优质农产品、棉花等商品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运抵中国,让乌企业共享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难得机遇。
中国交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强大建设能力让很多国家受益: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中国参与建设的印尼雅万高铁将成为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中国企业负责的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升级项目,让阿根廷内陆地区的农产品能够以更低价格运往港口……
“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推动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对保障全球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领导人的话令人信服。
毫无疑问,一个致力于让世界相互联通而非彼此割裂的中国,将为世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作者为新华社俄罗斯籍记者叶夫根尼·谢麦金)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翻译
搜索
复制
【编辑:刘阳禾】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