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货币政策转向影响世界石油市场
这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维也纳一座加油站拍摄的加油机。 记者 刘 杰摄 对于美联储4年来首次降息,市...
作为一家“地产系”保险公司,中融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融人寿”)在去年陷入巨亏后,今年并未出现转机。9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上市公司中天金融披露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上半年子公司中融人寿净利润为-7.39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7.1亿元。而2021年,中融人寿净亏损65.36亿元。接连亏损使得中融人寿已资不抵债,净资产为-41.12亿元。
这家前贵州首富罗玉平旗下的保险公司曾经红极一时,甚至高调许下IPO誓言,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又该如何自救?
踩雷房地产资不抵债
如今已是9月,中融人寿尚未披露2021年年报和2021年四季度及以后的偿付能力报告。该公司曾在官网公告称,延期披露《2021年度信息披露报告》,预计披露时间不晚于2022年6月30日。显然,中融人寿食言了。
不过,透过中融人寿股东方中天金融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可以了解到中融人寿去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融人寿实现营收为69.79亿元,同比降低50.86%;实现净利润-7.39亿元,去年同期盈利7.1亿元。算上去年的65.36亿元净亏损,一年半时间,中融人寿累计亏损超72亿元,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净资产为-41.12亿元。
中融人寿巨额亏损背后,是房地产投资失利。根据中天金融此前公告,中融人寿受市场环境变化及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等因素影响,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出现信用风险,导致所有者权益大幅下降。
中融人寿到底踩雷了哪些房地产企业?实际上,中天金融曾向深交所详细回答过这个问题。根据中天金融公告,中融人寿涉及的主要产品包括“天津远见共创三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20深业03”“21深钜01”“中国民生信托-至信763号宝能汽车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深圳紫竹新兴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五矿信托-汇置9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某地产公司债券等。
而这些项目主要来自宝能系、海航系以及“破产”传闻缠身的“某地产公司”。
对于中融人寿的投资失利,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近年来,因为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严,使得房企利润大幅缩水,威胁到注入其中的险资的安全。
在9月3日举行的2022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为保险公司“敲黑板”表示,保险公司在投资经营方面一定要审慎稳妥,尤其寿险公司负债久期长,经营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风险偏好选择要相对更低一些,绝不能滋生只要有保费注入就没有问题的侥幸心理。
北京商报记者就信息披露、业绩亏损、房地产投资相关问题向中融人寿发函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高杠杆万能险加大投资压力
中融人寿房地产投资或与高杠杆业务带来的弥补利差自身需求有关。
在被爆踩雷房地产投资的情况下,中融人寿的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中融人寿官网,该公司披露的27款万能险产品中,有15款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达到了4.9%,更有2款为4.99%。北京商报记者浏览其他保险公司网站发现,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现在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能达到4.9%的并不多。
同时,中融人寿的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也持续处于高位,2018-2020年,中融人寿的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从74.59亿元增长至180亿元。根据中融人寿公告,该公司的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主要是万能保险的投资账户等。同时期,中融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从50.87亿元增长到了122.03亿元,甚至没有超过保户储金及投资款。
从根源来讲,保险公司是通过死差、利差、费差实现盈利。所谓利差,简单理解,如果保险公司实际的投资收益率大于预定投资收益率,就能形成利差益,反之则为利差损。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保险公司以偏向投资属性的产品作为主营业务,则需要扩大投资收益来弥补利差。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指出,购买万能险这种理财险产品的客户对结算利率非常敏感,一些保险公司为了能够快速提升业务,往往采用较高的结算利率来吸引客户。为了不亏损,保险公司又需要将吸收来的客户投资款投向收益较高的项目。但是,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风险也较高。一旦风险暴露,保险公司可能就会产生重大损失。
“虽然监管部门允许人身险公司经营理财型的万能险,但是保险公司大量经营万能险容易引发经营风险。”李文中提示,寿险公司不能也不应该将业务主体放在理财型保险产品上,监管部门也需要继续完善监管制度,避免保险公司演变成为投融资平台。
目前,中融人寿已经着手调整业务结构,根据中天金融公告,中融人寿将优化短、中、长期理财型产品配置结构和总体资金成本,提升产品价值,增厚偿付能力,逐步缓解偿付能力下行压力。不过,也有业内专家表示,中融人寿已经发生巨亏,未来是否能够继续正常开展新业务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亟待补充资本化解风险
房地产投资踩雷、巨额亏损后,化解风险自救是中融人寿当务之急。从该公司各项动作来看,可谓“求生欲”满满。
根据公告信息,针对债务方,中融人寿在进一步沟通,采取包括不限于增加增信措施甚至用投资互换等方式来降低投资的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风险。同时,中融人寿也将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化解资产端风险,推进资本补充。
对于中融人寿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化解,宋清辉表示,中融人寿在化解房地产风险方面可以采取和国资合作等举措,很多市场先例和经验都表明,国资入场不仅带来雄厚的资金,而且还会带来它们的销售渠道、项目资源和融资增信等方面的资源,可谓是双赢之举。
实际上,除了中融人寿之外,房地产投资踩雷的保险公司不在少数。
作为长线资金,保险资金与长久期的地产行业有极高的适配性。曾经,房地产是险资“心头好”,保险+地产的布局,也被投资人士奉为“天作之合”。不过,随着房地产行业步入寒冬,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相继爆雷,不少保险公司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损失惨重。这其中,既有头部大型保险集团公司,也有一些中小保险公司。
而这些保险公司在化解风险过程中,有“割肉离场”者,有“股东填坑”者,目前,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在陆续减持上市房地产公司股份“逃离”。
针对当下险资在房地产方面的布局,宋清辉建议,险资在投资房地产时应注意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篮子里”,同时应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李秀梅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