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车险|手把手教你买车险
车险是人保财险的一项重要业务,涵盖了多种的专属服务。人保车险包括交强险和商业险,商业险中涵盖了很多险类,可以满足车主们不...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存在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防范保险销售误导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提示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委托、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谨防销售误导风险。
针对消费者该如何避免被销售误导一事,保险专家表示,消费者一定认真阅读保险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保险责任、责任免除和收益计算的条款,再决定是否购买。
消费者购买保险时 需要警惕三大误导行为
据悉,保险销售误导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业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的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的行为。
三大误导行为的表现包括: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暗藏搭售误导消费者;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误导消费者。
以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为例,销售人员主要是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将具有相近保险责任的产品进行混淆,或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容易引发理赔争议或退保纠纷。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表示,销售误导行为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利。针对这些行为,中国银保监会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力度,联动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有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漠视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提示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委托、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谨防销售误导风险。
例如,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保险产品时,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投保,不要随意签字授权,注意保管好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线上、线下投保务必做到本人确认,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确保自己了解所签署或授权的协议内容。
针对销售误导行为 监管已多次发风险提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不止一次针对销售误导行为发布风险提示,各地银保监局也组织实施过针对各个渠道销售误导的专项治理。
“保险销售误导的原因主要还是在销售人员收入与销售业务量挂钩的业绩考核制度下,销售人员为了自己多挣钱,故意对保险产品的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误导消费者购买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保险产品。”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对记者表示,也存在部分销售人员本身专业素质不高,对保险合同条款理解不准确造成销售误导的情况。
以关于防范“大学生录取与保险交费记录挂钩”销售误导的风险提示为例,银保监会表示,自媒体平台已成为保险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开展营销宣传活动的重要渠道,但由于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审核不严等原因,成为销售误导的高发领域。部分保险营销员断章取义、曲解政策、甚至编造不实信息,严重误导了消费者,消费者要警惕自媒体平台发布的误导宣传信息。
消费者该如何避免被销售误导呢?对此,李文中指出,消费者要避免被误导,首先,需要有以下三点认识:其一,所有的保险都有责任免除,不存在什么都保,什么都赔的保险;其二,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都是兼具保障与投资双重功能,因此很难出现以保费为基础计算的收益明显高于其他金融产品的现象;第三,消费者一定认真阅读保险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保险责任、责任免除和收益计算的条款,再决定是否购买。
(责任编辑:吴静草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