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第30站落户昭通顺山小学
2024年9月19日,天堂电影院共建计划第30站启动仪式,在云南昭通苏家院镇顺山小学举行,佳农水果的志愿...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新一代数字技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尤其是在能源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字技术是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所在,加快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
日前,以“数字驱动、能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国际数字能源展在深圳开幕,共有407家国际数字能源龙头企业参加此次展会,旨在聚焦全球数字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和实践,加强数字能源生态各相关方的交流合作,聚合优势资源,提升能源系统安全稳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引领全球数字能源产业链提质升级。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产业与技术的相遇和融合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技术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伴随着能源行业数字化要求的不断提高,能源产业逐步迈入了数字技术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数字能源”新时代。数字能源的发展成为了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具体来看,数字能源是指物联网IoT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能源设施的物联接入,并依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打通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信息流与能量流互动,实现能源品类的跨越和边界的突破。
相较于传统能源体系,数字能源通过5G、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物理世界能源产销“源-网-荷-储”等环节生成为数字世界的虚拟系统,能源基础设施的众多参与单元将实现灵活调节和动态平衡。不仅如此,数字能源的发展还能通过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效应推动能源企业的节能技术创新,并通过将其嵌入全部生产过程,通过“数字降碳”构建绿色发展的能源生态体系,实现能源系统最佳的资源配置和最优的利用效率。在提高产业效益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切实推进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这也将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推动能源转型绿色低碳
制造业作为能源消费的重点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随着传统能源的技术和创新已几乎达到窗口期,改变能源行业结构性变革,保证能源产业持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能源系统的过程中,要求能源行业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导向,转变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尤其是随着数字能源生态的完善和数字创新能力的提升,节能储能技术、碳捕获碳封存技术、碳监测技术等一系列低碳技术会相继问世,其普及应用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碳减排效率,从而降低能源行业甚至是制造业生产的无效性。如南方电网公司把海量的智能传感器部署到电网设备上,实时采集和监控设备运行数据,并依托“数据+算力+算法”形成的“数字孪生电网”和“算力大脑”,高效统筹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破解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和功率预测难题。如今,通过“夸父”系统,可为风电场、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和调度机构提供高精度、低成本、轻量化的短期、超短期和中期功率预测服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助力能源服务更加便捷
随着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能源服务也将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数字能源助力能源服务提质增效指的便是利用数字技术,引导能源领域数据有序流动,从而提升能源系统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其中,促进人机协作和提升服务效率是可行途径。具体来看,传统能源企业及装备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涉及企业改造、技术升级甚至系统机制“脱胎换骨”等方方面面,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系统内部的协同配合,使得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行业内有效聚集。
因此,需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促进数字技术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普及应用。在这一领域,深圳供电局打造了电网运行、生产指挥和运营管理“数智三中心”,促进了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高效协作。同时依托云大物移智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使得主网设备操作平均时间缩短了93%,主网设备巡视时间缩短了85%,主网常规故障处理时间缩短了6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供电局大力推动配网自动化自愈技术应用,建成全国质量最高的自愈型配电网,2023年上半年自愈平均复电时间98.5秒,累计减少客服平均停电时间0.117小时,更好服务于深圳数字能源先锋城市建设,保障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全球能源行业顺应数字化进程不断发展和优化,在加速布局数字技术的浪潮中,数字能源发展不仅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理念和科技双重变革,更是一场广泛、深刻、长期的系统性变革。数字能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数字能源发展,依赖于数字创新、数字产业、数字基建、数字贸易等子系统的协同进步,因而需要政府、行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协同创新,合力共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