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华侨城A涨停分析:主题公园,NFT,旅游概念热股
证券之星消息,华侨城A9月30日涨停收盘,收盘价2.92元。该股于9点25分涨停,未打开涨停,截止收盘封单资金为2.1...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题: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一年扫描
新华社记者姚均芳、郭宇靖、陈旭
走进2022年服贸会首钢园区,记录新三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展历程的展板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2021年9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视频致辞中宣布,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经历两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北交所于2021年11月15日正式开市。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已迎来11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2000亿元。平稳运行9个多月来,这一新设平台汇聚优质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功能持续完善。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从2013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起步,到2021年“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再获提升。
北京市副市长靳伟2日在服贸会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平稳运行,基础的制度经受了市场的检验。
目前,北交所110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90%。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力量。北交所的设立,对于增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意义深远。北交所市场设立以来运行总体平稳,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
数据见证北交所市场发展。目前,北交所市场公开发行融资累计超235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超513万户,超500只公募基金布局。
据统计,开市以来,北交所日均换手率约1%,流动性水平整体符合中小市值股票流动性特征。
“从交易来看,北交所成立后交易活跃度大幅改善,日均成交额与日均换手率均较改革前原新三板精选层明显提升。”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说。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交所已实现优质企业初步聚集。上市公司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体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形态。
近期,北交所债券市场也平稳起步,已有多单地方政府债顺利发行。
探索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路径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与沪深市场形成错位格局。目前,北交所制度规则结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做出诸多差异化安排,体现包容、错位、灵活、普惠特点。
北交所开市以来,中信建投证券已参与了超过10家北交所企业的保荐上市工作。在2022年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中信建投证券展台前,公司投行人士表示:“北交所准入制度突出多元,设置四套并行的发行上市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创新企业;融资制度突出灵活,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契合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要。”
据统计,北交所市场公开发行平均每家融资2.1亿元。这些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期间平均开展2次定向发行,单次融资约5000万元,有效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相对而言,北交所服务对象精准包容,发行上市更为便捷快速。”田利辉说,“北交所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治理规范和激励工具,有力促进百余家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为众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增强了发展信心。”
统计显示,今年北交所上市、新三板挂牌申报家数同比分别增长1.83倍、2.04倍。
统筹投融资两端平衡发展
目前,北交所在审企业127家,公开发行辅导企业288家。
“北交所作为一个新设立的交易所,在较快的时间内聚集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可以打造品牌效应,形成积极的社会影响,为北交所的长期发展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前来参加2022年服贸会的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说。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交所市场有基础保持常态化发行上市,今年底前市场规模有望上台阶。同时,我们将聚焦投融资两端平衡发展,着力提高市场流动性。”
统计显示,北交所上市审核从受理到注册平均用时140余天,最短从受理到上会用时37天。
“近期北交所在严把质量关、切实提高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同时,上市审核节奏明显加快,8月上会数量创下开市以来新高。预计下半年北交所新股市场有望迎来发行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孙金钜说。
记者从北交所了解到,目前,北交所在总结前期实践基础上,正进一步优化各环节协同,力争让优质企业上市预期更明确、上市路径更顺畅。
北交所上市公司来源于新三板创新层。统计显示,北交所后备企业资源丰富。今年上半年515家新调入创新层的公司中,近七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交所将以高质量扩容为牵引,推动市场尽快形成初始规模;实施多元化交易机制,推进各类投资者入市。同时,以债券和基金为驱动,不断完善市场产品体系;持续强化“关键少数”监管,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