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宝鸡分行违规被罚 贷款资金被挪用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6日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近日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宝鸡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7月26日,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来到5.25%到5.5%的目标区间。美联储再次加息的举措已经使美国基准借贷成本上升至22年来的最高水平,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依然坚持继续加息立场。当然,未来加息恐怕不会再有过去那样暴力,但无论如何还不能说美元利率已经见顶。
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美联储如此加息到底意欲何为?表面看,当然是为了抑制通胀。但从读数看,美国CPI在6月份已经来到3%,而二季度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年化季环比初值也只有3.8%,不仅远低于4.9%的前值,而且低于4%的预期值。由此看见,美国通胀已经大幅放缓。
更重要的是,美联储暴力加息,并未导致美国经济明显放缓。按理说,加息抑制物价上涨的原理是:加息抑制需求,需求减弱,物价回落。但现在看,2023年第二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4%,高于一季度的2%。也就是说,由GDP所表达的美国经济需求并未因加息而大幅回落。那为什么CPI会走低?
其实,美国CPI走低不过是个数字游戏。比如,去年物价从10涨到15,CPI同比增幅达50%;但如果今年物价仅仅从15涨到16,那CPI同比增幅不过0.66%。这就算是治理好物价大涨了?对,这就是。那16的物价不高吗?呵呵,没人问这个问题。
所以,美国CPI涨幅回落很可能不过是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相对稳定的结果,这个稳定和美元利率有什么关系?或许有一点。比如,因为美元依然是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的主要货币,所以美联储给美元加息,势必对应美元升值,而美元升值势必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种关系:美元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但现在看,这个“负相关关系”正在走弱。比如,美国希望石油价格下降以缓解其物价飞涨,但中东、俄罗斯等产油方愿意吗?如果石油生产国力挺油价,美元对油价的控制力势必减弱,而更高的油价则预示着美元相对贬值。再比如,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或被迫或主动降低美元资产持有量,正所谓“去美元化”。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实际会对美元构成贬值压力。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发行9万亿美元国债,同比涨幅高达23%。问题是:美国国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而包括中国、日本、英国等在内的主要债主,不仅没有增持美国国债,反而是净减持。
但美国太需要美元升值了。第一,强化世界对美元信心,并借助高息引导美元回流美国本土;第二,重新找回美元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负相关关系”,实现通过美元升值而抑制物价涨幅的目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为抑制国内物价,美国当然希望中国继续提供廉价消费品,但它又不愿放弃对华高关税,怎么办?只能指望美元大幅升值,迫使人民币更大幅度地贬值,从而压低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
所以,从多个角度看,美联储为什么需要暴力加息?必然指向一个重要目标:大幅拉高美元指数。以此逼迫美元更大的升值幅度,以及更大的对冲“负相关关系弱化”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一直强调:美元本轮加息力度之所以如此之大,这实际是美联储为美元付出的风险溢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同时看到的另一个问题:“去美元”是否会演变成“挺欧元”?如果是,那问题就更严重了,搞不好会导致美国对欧洲盟友之间的反目。所以,除用煽动俄乌冲突等恶劣手段“强化北约,弱化欧盟,搅乱欧元”之外,美元还必须在利率上压住欧元,避免“去美元”演化为“挺欧元”。
实际上,最近美元指数的变化就很有意思。美联储加息预期微微上挺美元指数,但加息落地,美元指数下行,而这不仅反映了欧元强势,同时也预示着欧洲央行加息可能比美国更激进。问题是:欧元如果不停止加息,美联储是否敢于自行停止?如果美联储停止加息,欧洲央行会跟随停止吗?7月27日,欧元区加息25个基点,欧元升值。这就是问题:美国欧洲都担心自己的货币无度贬值,从而失去国际信任,这会不会导致竞争性加息?
现在又出现了日本,当日本央行稍作了一点点“放缓宽松”的动作后,日元大涨而美元指数同样以回落面对。日元政策会如此程度地影响美元?为什么?这恐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元控制力的弱化。难怪美联储不敢轻易放弃加息,这一点恐怕绝不是为了通胀,而是美元地位。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