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人文交流互鉴 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一带一路”这十年合作共赢——智说(3)

  本报记者 王彩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共建国家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增强了共建国家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国家人文交流取得了哪些成效?随着世界格局的加速演变,“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未来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以人文交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十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国家人文交流取得了哪些成效?带来哪些启示?

  王文:
经过十年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成为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载体。与人文交流相关的民心相通工作在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科技、农业、生态、青年、妇女等多个维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方面,十年来,教育部先后与沿线2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教育合作交流协议和学历学位互认协议。鲁班工坊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领域打造出的明星品牌,为沿线国家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文化方面,十年来,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中国人民正在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了解,截至2022年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卫生合作方面,“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越来越获得沿线国家认可。中医药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等。

  可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正在全面铺开。越是艰难时期,越要推动民间交流,以充分发挥人文交流的润滑剂作用,破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为“一带一路”的全

  方位沟通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人文交流迎来新机遇面临新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
随着世界格局的加速演变,“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蕴含着哪些机遇?又面临哪些新挑战?对未来共建国家的进一步交流有何期许?

  王文:“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面临如下机遇:一是疫情之后,中国当下正在逐步放开对外交流交往,一些外事活动正在快速恢复之中。尤其是2023年是“一带一路”十周年,与“一带一路”相关的重要线下活动的举办可以促进多方的沟通交流。二是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亚五国”等中国在其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区域合作机制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组织正在努力拓展人文方面的交流,可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面临如下挑战:首先是人员交流有所下降。在目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之下,许多“一带一路”国家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所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国家之间相互访学、旅游的频次降低,降低了人员交往的意愿。其次是思想交流受阻。当前,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抹黑、攻击较多,使得“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影响了对“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的客观认知。

  展望未来,希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可以更加走深走实。一是要发掘文化的共同特征、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增强共建国之间的情感共鸣。二是要推进“一带一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让民间组织更多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工作之中。三是要挖掘青年群体在“一带一路”交流中的作用,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的平台。

  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

  中国经济时报:
站在历史发展的关键当口,就以人文交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建议?怎样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避免误解和偏见?

  王文: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长效机制。人文交流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配套的制度作为保障。“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工作涉及到中央多个部门,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协调,明确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协调各部门的财力、物力支撑,落实人文交流工作的监督制衡机制。二是提高民间参与的积极性,建立民间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近”,促进“一带一路”民间交流是人文交流重要的催化剂、润滑剂。应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活动项目下沉,发挥地方政府在组织相关活动中的积极性,不断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内涵,扩大参与主题和参与深度。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丰富人文交流形式,破解人文交流障碍。在内容占据传播核心地位的互联网时代,应转变传播理念,将宏观叙事转化为内容叙事,以科学逻辑和价值逻辑为导向,以专业性和科学性提升故事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寻找共鸣。另外,适配与内容叙事相适应的形式传播,积极运用大数据、5G、VR、AR等技术进行全方位创新转型,丰富对外传播的形式。

增进人文交流互鉴 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为您推荐

浦发银行宝鸡分行违规被罚 贷款资金被挪用

浦发银行宝鸡分行违规被罚 贷款资金被挪用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6日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近日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宝鸡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

2024-12-28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历史城区――融合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世界遗产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历史城区――融合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世界遗产

     12月12日,游客坐在澳门岗顶剧院的台阶上。   澳门历史城区保留着葡萄牙和中国风格的古老街道、住...

2024-12-25
牢记历史 开创未来――全国各地举行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牢记历史 开创未来――全国各地举行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北京12月13日电 题:牢记历史 开创未来――全国各地举行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

2024-12-23
爱唱歌的江姑:“人民群众的语言,是传承发展好民歌的关键”

爱唱歌的江姑:“人民群众的语言,是传承发展好民歌的关键”

     11月27日,江姑在家中演唱蒙古族短调民歌。记者 张晓龙 摄   乌鲁木齐12月12日电(记者张晓...

2024-12-20
“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地观察

“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地观察

  北京12月11日电 题:动起来!“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地观察    “新华视点”记者杨湛菲、周思宇、...

2024-12-19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